首页 >

了解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


来源: 东方资讯


(资料图)

在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我了解到很多人的痛苦往往在青春期甚至儿童期就初现端倪,但这些痛苦刚出现的时候很容易被当作“不值一提的小事”,从而被忽略。当孩子认为求助和倾诉是一件羞耻的事,自己总是被批评和否定时,他们很容易将自己包裹起来,失去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和很多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家长也很焦虑、很困惑,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处理孩子的痛苦,孩子和家长都很不容易。

一个令人担忧的数据是,《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有4.0%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

笔者想通过本文告知家庭、学校、社会,明白“年少识愁且需要倾听”。抑郁症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它并不是脆弱,更不是矫情,抑郁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诱发,全世界都为之困扰的疾病。孩子面对的世界并非成年人所想的那么无忧无虑,同伴排挤、校园霸凌、完美主义、父母否定、不当惩罚等,都潜藏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如果孩子们不能及时得到理解和支持,极易引发抑郁症。一些孩子会试图发出求救的信号,但由于对抑郁症的错误认知和忽视,大人们会错过沟通和发现的机会。对于很多深陷抑郁痛苦的人而言,仅仅只是向信任的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到他们,而身边人的不理解和指责往往会造成二次伤害。

父母需要了解抑郁症,所有的孩子都会时不时地感到悲伤和痛苦,有时候,父母很难知道这种日常会出现的不快乐是否需要特别关注。儿童和青少年自己也需要了解抑郁症,这样他们才能在朋友或自己患抑郁症时,更好地理解发生了什么。教师需要了解抑郁症,因为抑郁症会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行为表现,有时候,患抑郁症的儿童或青少年会在学校表现出明显的迹象,但在家里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抑郁的情况,成绩好、长相好和人缘好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会抑郁。具有艺术细胞且有创造力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抑郁症。他们也会感到抑郁,只是当受到抑郁影响时,他们特别擅长用艺术创造去描述那种感觉。

儿童和青少年确实会抑郁。孩子们突然特别孤独、压抑、悲伤。这个时候我们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却难以感知。当他们听说孩子可能患抑郁症时,他们可能会对自己说:“他们太小了,这种事不会发生。”但是,他们并不会因为太小而不会患抑郁症。否认孩子会抑郁是无益的,甚至是危险的。这种态度常常意味着,即使抑郁症确实已经发生了,我们却闭上了眼,装作这一切没有发生。所有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存在病耻感,这会阻碍人们的表达。这种病耻感是人们理解问题和寻求帮助的障碍。我们需要克服这一点。

当人们听到孩子抑郁时的另一种反应可能是:“哦,太糟糕,太可怜了。一想到这种事,我就心烦意乱。这对父母来说多么可怕!他们一定很内疚。”这样的反应也不太有帮助。如果人们更多地了解抑郁症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他们可以对此做些什么,那么他们会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抑郁症儿童的父母会从中获益。患抑郁症的儿童和青少年确实需要同情,但只有同情是不够的。此外,家庭问题虽然有时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但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例如,学校、儿童或青少年的人格,甚至他们的基因组成,这些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孩子在儿童期和青春期早期也会患抑郁症,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患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多数伴有强迫、自残、自杀等行为,父母们困惑又焦虑。不过,当抑郁症真的发生时,只要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只要不对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匆忙下结论,我们通常可以做很多事情来提供帮助。

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所能做到的最好的部分,就是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释放掉这些情绪。释放的方式由孩子选择,只要是安全的,就都可以被允许。哭,在空旷的地方吼叫,亦或躺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只是舒缓情绪……父母不要评判,更不要指责,只需耐心陪伴就好。还可以通过制定学习计划、积极运动、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与孩子之间日常的良好沟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等,帮助孩子积极提升自我、肯定自我。

如果孩子出现悲伤、情绪低落、易怒、睡眠紊乱、食欲变化、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有消极思维、自残、有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等症状,连续两周及以上情绪困扰且没有好转,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或者有任何迹象表明孩子可能存在自我伤害的风险,并且你很强烈地感觉到孩子在情绪上被“困住了”,那么,请尽快就医,寻求科学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责任编辑:cq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