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安三万里》之外,历史上的高适与李白


来源: 凤凰网

中新网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 上官云)自上映以来,凭借对唐诗的展现以及故事内容,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不仅票房持续走高,更收获了许多好评。

在《长安三万里》的故事中,高适与李白是两个重要人物。他们究竟是不是好朋友?唐代哪位诗人诗歌成就更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唐诗三百首〉通识》作者周兴陆说,李白、高适、杜甫三人曾结伴漫游梁宋,后来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杜甫比李白的年龄小不少,还是李白的“铁粉”。


【资料图】

高适与李白的友谊

在《长安三万里》中,高适与李白认识得很早,彼此交情也不错。

《长安三万里》。片方供图

周兴陆说,历史上李白与高适年岁相仿,唐朝有漫游之风,再加上杜甫,三人曾一起漫游梁宋,即今天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关于时间有不同说法,清人说天宝三载,宋人说是开元二十五年。

杜甫的年龄比高适和李白小不少,这次漫游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后来在诗里反复提到,如《昔游》云:“昔者高与李,晚登单父台。”高适有一首《宋中别周、梁、李三子》,其中称赞李白天资高,心无杂念,不久就会有官位。

李白是一个狂放之人,这种漫游在他的诗中似乎没有留下太多记忆。不久,三人受北海太守李邕的邀请,再次相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三位诗人结伴同游,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这段友谊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发生了变化。

天宝十二载,高适谒见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很受信任。“安史之乱”爆发,他又协助哥舒翰防守潼关。潼关陷落后,高适追随玄宗西行,被授予侍御史和谏议大夫之职。

之后,永王李璘在江南造反,唐肃宗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等,讨伐永王。此时的李白一直在江南一带游荡,受永王李璘征辟入幕。就这样,高适和李白各为其主,身处不同阵营。

李璘叛乱被平定后,李白东躲西藏,最后还是被捕,关在浔阳狱。他向高适求救,甚是可怜。

但高适应该并未出面相救李白。周勋初《高适年谱》说:“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后来,李白被流放至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放还,写了千古名作《早发白帝城》。

杜甫是李白的“粉丝”吗?

此外,有人说杜甫是李白的“粉丝”。这虽然是网络语汇,但大体上是成立的。

自天宝四载,两人在兖州分开后再未见面,所以杜甫在《梦李白·其二》中写道“游子久不至”。他连续三夜频繁地梦到李白,却说是李白特意来入梦中,更见得友情亲切。

《长安三万里》。片方供图

另外,杜甫的五言律诗《天末怀李白》开篇写道:“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这抒写了对李白的深切牵挂。第三句“鸿雁几时到”,久盼书信而不至。第四句“江湖秋水多”,暗示世事险恶。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更是千古名句。

最后“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二句,谓李白去夜郎经过汨罗,应该投诗赠屈原向他倾诉,意即李白和屈原一样遭受巨大的人生冤屈。

李白的桀骜不驯,为世人所不容。杜甫却偏偏是李白的“铁粉”,在《不见》中写道,“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过,李白写给杜甫的诗不多,基本都是早年同游齐鲁时之作。

谁的诗歌成就更高?

在文学成就方面,李白与高适都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但不是一个重量级。

高适一生作诗200多首,李白有一千多首,数量差距很大。借用明初高棅《唐诗品汇》的话说,高适是名家,李白是正宗,杜甫则是大家。

写诗,李白无体不有,而且都写得很好,只是七律写得少。高适主要写边塞诗,来源于行伍生活,当时朝野上下高适诗的名声很大。《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已经成为如今日常的熟语。

高适直言敢谏,“安史之乱”时经常为朝廷出谋划策,可谓能文能武,见识和功业都在李白等一般诗人之上。《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高)适而已。只不过,高适属于“晚达”,35岁左右去长安考试落第,一直到49岁依然穷苦潦倒。50岁才经人举荐,得一个县尉的官职,在封丘县里主管治安,很不甘心。

他早年便曾立下志向,希望能够解救百姓苦难。但直到53岁入哥舒翰幕,人生才开始有转机,此后为唐王朝靖边安邦做出重要的贡献。

《〈唐诗三百首〉通识》。中华书局出版

周兴陆认为,古人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相较而言,李白只是立言,高适则既立言又立功,二人都是不朽的。

心游目想的唐诗审美之旅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一代之文学。

诗至唐代,各体均已成熟并且达到创作高峰。尤其盛唐时期,才士辈出,骨气、声律大备。唐诗也历来是童蒙教育的重要素材,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流传甚广。

不过,并不是每首唐诗都有童蒙教育的意义。有的诗不适合青少年和初学者阅读,因此,读唐诗需要鉴别取舍。

在《〈唐诗三百首〉通识》中,周兴陆提出,唐诗精神风貌可以概括为游侠尚武的精神、自信张扬的个性、博大仁厚的情怀、山水自然的意趣。

在他看来,深入阅读唐诗,是一次心游目想、逸兴飞动的审美之旅,“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唐诗在培养青少年共知、共识和共情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责任编辑:cq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