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养身体各显其能的艾灸方法_快看点
2023-06-15 16:55:00
来源: 中国医药报
临床上艾灸的方法很多,目前常用的主要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盒灸等。
艾炷灸
艾炷灸就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放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分别称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资料图片)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施灸部位的皮肤上施灸,包括瘢痕灸、无瘢痕灸、发疱灸等。
瘢痕灸 多用小艾炷施灸,灸后施灸部位发灸疮,化脓、结痂、脱痂,留有永久性瘢痕,适用于调治部分慢性疾病如哮喘、痞块、脉管炎等,但因此法给患者带来较多痛苦,目前临床已较少使用。
无瘢痕灸 多用中、小艾炷施灸。在操作时,当患者感到稍有灼痛时,立即更换艾炷再灸,勿令艾炷燃尽,一般可连灸5~7壮(燃烧1个艾炷叫1壮),以皮肤产生红晕为度。本法可用于调治咽炎、胃炎、腹痛、肠炎等病症。
发疱灸 用小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再灸3~5秒即可去掉或将艾火压灭。此时被施灸部位可有黄斑或红晕出现,1~2小时后就可发疱。发疱后,一般不需要刺破,可令其自然吸收。本法多用于调治哮喘、肺脓肿、瘰疬、胃溃疡等病症。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在艾炷和皮肤之间隔上其他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间隔所用的物品可以是生姜、大蒜、食盐等,既能防止灸火对皮肤造成伤害,又可发挥所隔物品之功效。
隔姜灸 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肺、心、脾、胃经。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之功效。操作时,先将鲜生姜切成3~4毫米厚的片,再用针在中间扎数个孔,放在穴位上,上置大小合适的艾炷。施灸中如患者感觉太热,可将姜片稍提起,然后再放下,或垫一张软纸,避免烫伤。每穴可连续灸5~10壮,姜片不需要更换;也可1片姜片灸1壮,灸至局部皮肤泛红或湿润为度。本法适用于治疗腹痛、呕吐、痛经、腰腿痛、肩周炎、颈椎病等病症。
隔蒜灸 大蒜味辛,性温,入脾、肺、肠、胃经。具有杀虫解毒、消肿散结、止痛之功效。操作时,宜选用新鲜独头紫皮大蒜,切成5毫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出数孔,亦可将蒜捣烂成泥,放置在穴位上,再将艾炷置于蒜片上或蒜泥上点燃施灸。每灸4~5壮则需更换蒜片或蒜泥,每穴需灸足7壮,灸至皮肤泛红为止。本法多适用于调治瘰疬、荨麻疹、神经性皮炎、脚气等病症。
隔葱灸 葱白味辛,性温,入肺、胃经,具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宣肺通阳之功效。操作时,先将葱白捣烂成泥,放于脐内或患处,再放上艾炷施灸。每次灸5~7壮,灸至感到温暖即可,不可灸至灼痛。本法适用于调治腹痛、尿闭、前列腺炎等病症。
隔盐灸 食盐味咸,性寒,入胃、大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泻、滋肾润燥之功效。操作时,将纯净干燥的食盐放于脐内,填平肚脐,上置艾炷灸之,当患者有灼痛时更换艾炷,一般每次灸5~7壮。本法适用于调治急性腹痛、泄泻、四肢厥冷、疝痛等病症。
艾条灸
艾条灸又被称为艾卷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悬空灸、实按灸等。
悬空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包括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
温和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2~3厘米处,固定不移,灸至皮肤稍有红晕。多用于补法,适用于调治胃痛、腰痛、肩周炎、冻疮等病症。回旋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被施灸部位上约3厘米处,左右移动而施灸的方法,适用于调治风湿痹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冻疮等病症。雀啄灸是将点燃的艾条在施灸穴位上方3厘米处上下移动,似鸟雀啄米,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多用于泻法,适用于调治湿疹、肩周炎、扭挫伤等病症。
而实按灸是将艾条点燃后,直接按在垫有数层纸或布的穴位上而刺激俞穴的一种施灸方法,适用于调治风寒湿痹、腹痛、泄泻、肩周炎、冻疮、痛经等病症。
温针灸
温针灸又被称为针上加灸、针柄灸等,是将毫针刺入穴位后,再在针柄上插上艾条;或在针上先套上姜、蒜等物,再插上艾条而施灸的方法。
此法既有针的效力,又增加了艾条燃烧之热的作用,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多适用于调治风寒湿痹、腰痛、膝关节痛、扭挫伤、疝气、冻疮等病症。
温灸盒灸
温灸盒灸是采用内有铁质纱网、可放置艾条的木盒用以施灸的方法。
操作时,将木盒放在施灸的部位或穴位上;取约2厘米长艾条2段,点燃后放在木盒内铁纱上;将盒盖盖上,但必须留一定缝隙;待20~30分钟后艾条燃完即可。在施灸过程中,温度过高会使患者难以忍受,此时可将盒盖打开或取下,稍后再盖上。此法适用于调治腰痛、胃痛、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坐骨神经痛、颈椎病等病症。
(摘编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艾灸治痛》)
[责任编辑:cqsh]